革命思潮的發展


1890年代,不少人開始主張以暴力革命徹底推翻由滿人成立的皇朝及帝制,
建立類似法國及美國的共和政體。最早期的革命團體亦是在海外成立,當中
由楊衢雲為骨幹的輔仁文社在1890年左右即成立於香港。而孫中山亦於
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首次組織興中會,為革命籌措經費。二者後來在
1895年1月在香港合併,繼續稱之為興中會,並且於同年10月26日首次在廣
州發動武裝暴動起義,但並未取得成功。孫、楊二人亦因此而被通緝,並被
香港當局禁止入境。孫中山於次年在倫敦為清廷所綁架,事件成為國際新聞,
孫亦因而聞名國際。

1900年,中國北部爆發義和團事件。1901年的辛丑條約簽訂後,國內的知
識分子更感受到中國正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。自甲午戰爭起,中國派往海外
留學的學生大量增加,當中以日本為數最多,1904年時一度達到二萬多人。
革命的思想在留學生中廣為散播,主張革命的學生成立各種團體,發行刊物
鼓吹民主革命。後來不少留學生歸國,成為國內革命組織的骨幹。

1903年日俄在中國東北開戰,滿清政府劃出部分國土讓兩國交戰而自稱保持
中立,令革命救亡的呼聲更高。各種革命團體亦於此時紛紛在國內出現。最
主要有黃興領導的華興會,以及陶成章、蔡元培領導的光復會;此外有更多
各式各樣的革命小團體,如江蘇的勵志學會、強國會,四川的公強會,福建
的益聞會、漢族獨立會,江西的易知社,安徽的岳王會,廣州的群智社等等。
大致上他們都有相同的目標:謀求推翻滿清、恢復漢人原來的江山;建立類
似美國的共和制國家。當中推翻滿清的訴求著重滿漢之分。

孫中山在1905年夏,在日本成功聯合興中會、華興會、光復會等革命團體,
在8月20日於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,並提出了「驅除韃虜、恢復中華、創
立民國、平均地權」綱領,在《民報》(原名《二十世紀之支那》,為華興
會機關刊物,同盟會成立後易名民報)上闡述了這一觀點。同盟會積極宣傳
他們的思想,大力推動群眾的覺醒。

1906年2月,日知會召開成立大會,日知會的前身是基督教武昌美國聖公會
下設的一個閱報室,日知會,注重在學生、新軍和會黨中灌輸新知識和革命
思想。後來日知會成?同盟會湖北分會的機關。

1906年起,陳去病等人在江南先後組織成立黃社、神交社、匡社等文學團體,
1909年又組織成立南社,通過文學創作傳播新思想。

1907年七月,在東京的部分同盟會會員主張在長江流域發動革命。劉揆一、
焦達峰、張伯祥、孫武等人在東京成立共進會。共進會性質及綱領與同盟會
幾乎相同,但不直接隸屬同盟會。

1911年1月30日,振武學社改名為文學社,推舉蔣翊武為社長,詹大悲為文
書部長,劉復基為評議部長。文學社為新軍內青年軍人組織,旨在通過滲透
到新軍中,掌握武裝。